轉工多時,對新的崗位總算適應了。幾個月沒有在這裡寫文,實情是在教學上太多的問號,少了對身邊事物的觸覺。
胡應湘,何鴻燊,總算做了點好事,因為他們的soundbyte太刺激了,沒有理由不去回應,今日決定又再走上街頭,我又回到舊日的社關情懷。
我敬重曾蔭權,他破天荒的電視講話,起碼告訴他重視(製造)民意,說明他具民主社會領袖的風範。
我敬重78歲的老人,也欣賞顧明均。雖然立場南轅北轍,但他們登廣告表達立場。民主社會你說不可愛嗎?
下文一篇很有啟發文章,希望你也得到啟迪
===============
也是以賽亞先知的書──沙浸政改論壇聽林局長分享的感言
By: 何榮漢
筆者出席了二○○五年十一月廿七日由沙田浸信會舉辦的政改研討會,難得是第一次在現場聽到林瑞麟局長的演講,而且是表示以主內弟兄身份所作的分享。
林弟兄在演講開始的時候誦讀以賽亞書六章1-4節: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
聽到林局長在一個政治議題的研討會上誦讀以賽亞書這段經文而停在第四節那裡,使筆者有很深的感受,筆者多年前在一次福音聚會中也是聽到以賽亞先知書的經文,更因此成為蒙恩得拯救的金句,但如果當日講福音聚會的牧師也是停在這第四節那裡,筆者不知道後來會不會信主成為基督徒:
「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以賽亞書六章5-7節)
我們有起初上帝創造的善,當我們來到耶和華上帝面前,才能夠認識和感受到這位創造主的神聖威嚴,但同時也深深體會到每一個人都是罪人,筆者後來讀神學的時候學到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一句名言,更使筆者體會到以賽亞先知這段經文的深遠含意。尼布爾提出的基督徒現實主義(Christian realism)十分精簡地表達了這種基本信念:「人實行公義的能力使民主制度成為可能,但人不公義的能力使民主制度成為必須。」("Man's capacity for justice makes democracy possible; but man's inclination to injustice makes democracy necessary.")
林局長誦讀的經節,聽起來,給人一個印象:王權是何等的威嚴尊貴,多少人對於王權一種何等的嚮往或恐懼,當時先知以賽亞是面對著萬軍之耶和華的榮耀,但在今天香港的人世間,多少人仍然是仰望著現代君王的氣息呢?
林局長誦讀先知以賽亞的書,使筆者不其然想起主耶穌基督作為彌賽亞的「就職演辭」,耶穌在開始傳道之前,勝過了撒旦的試探,然後:
「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 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加福音第四章17-19節)
同樣是以賽亞先知的書,今天香港的信徒,可以選擇誦讀第六章1-4節──而且更可以選擇停在第四節的句號那裡,而不繼續讀完5-7節;也可以選擇跟隨主耶穌以本身生命見證的「就職演辭」: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2節(路加福音第四章17-19節)。今天香港的教會也可以就此不預設立場,而個別信徒如何選擇,也可以是個人的判斷,這正是一個自由開放社會給我們的恩賜。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時代講場,28.11.2005)
Sunday, December 04, 2005
Tuesday, August 02, 2005
「放心交俾我啦!」
油頭垢面、滿面火山口的阿薇,為了心儀的研究生,決心走到美容店,來一個煥然一新的型像。不過,來到美容店門前,卻停了下來。滿面鬚根的老闆娘用她剛清理完鼻垢的右手,搭著阿薇猶豫的肩膊,說:
「放心交俾我啦!」
看過少林足球,一定知道阿薇的下場是甚麼。
前幾天,分別跟幾個朋友講過一些鼓勵說話。
一個是識了一年的大男孩,是我DJ班的學生,很用功的朝著電台工作進發。星期六,他帶著預備了一星期的講稿與聲帶,走到903的DJ招募活動,過後對我說「in得很差」,我聽過他複述的面試過程,我說「很好,你已盡力,結果就交給祂吧!」
一個是識了十二年的大女孩,是大學同學,也曾跟她有過甜密的歲月。她對一個苦戀的男孩子,勇敢的說出她的期盼與失落,最後只等他的回覆。在這等待的數天,我說「很好,你坦誠的說出真感受,結果就交給祂吧!」
一個是自出母腹便認識的男孩。他決定離開工作多年的崗位,希望有新的明天。可是,散出的信卻沒有半點回應,心裡有點不安。我對他說「很好,你已勇敢的踏出第一步,結果就交給祂吧!」
結語都是:「交給祂」
在滿有把握的光景裡,我們都習慣掌握自己的未來;只有走到最無助的時候,才學習交給祂。
交了給祂,就保證有好結果嗎?回想阿薇的新裝吧!
至於我的朋友下場如何?一個進軍十大,8月會在電台試工;另一位就從苦戀中解放,與友人大快朵頤,吃盡壽司手卷刺身,都不太壞吧?
那麼第三個呢?......放長雙眼睇下啦。
「放心交俾我啦!」
看過少林足球,一定知道阿薇的下場是甚麼。
前幾天,分別跟幾個朋友講過一些鼓勵說話。
一個是識了一年的大男孩,是我DJ班的學生,很用功的朝著電台工作進發。星期六,他帶著預備了一星期的講稿與聲帶,走到903的DJ招募活動,過後對我說「in得很差」,我聽過他複述的面試過程,我說「很好,你已盡力,結果就交給祂吧!」
一個是識了十二年的大女孩,是大學同學,也曾跟她有過甜密的歲月。她對一個苦戀的男孩子,勇敢的說出她的期盼與失落,最後只等他的回覆。在這等待的數天,我說「很好,你坦誠的說出真感受,結果就交給祂吧!」
一個是自出母腹便認識的男孩。他決定離開工作多年的崗位,希望有新的明天。可是,散出的信卻沒有半點回應,心裡有點不安。我對他說「很好,你已勇敢的踏出第一步,結果就交給祂吧!」
結語都是:「交給祂」
在滿有把握的光景裡,我們都習慣掌握自己的未來;只有走到最無助的時候,才學習交給祂。
交了給祂,就保證有好結果嗎?回想阿薇的新裝吧!
至於我的朋友下場如何?一個進軍十大,8月會在電台試工;另一位就從苦戀中解放,與友人大快朵頤,吃盡壽司手卷刺身,都不太壞吧?
那麼第三個呢?......放長雙眼睇下啦。
Friday, July 22, 2005
無痛相戀?
在銅鑼灣的二樓咖啡店,我與她坐在窗邊,在咖啡與花茶的點綴下,說著她與他的故事。
霓虹燈照在她滲著淚水的眼睛,我感受到她這段苦戀的苦:相愛卻不能相見,各自與病毒、排擠、貪婪搏鬥。繼續忍受著孤單,給雙方一點空間繼續打拼,還是及早離場,免得泥足深陷遍體鱗傷?
「我是否從來沒有長大?」她問道。我沒有回答,只是說:「我們都太多「但是」了。」
我們太多的計算了。今日我決定做一件事,明日便在後面加上「但是」這個連詞,緊接的就是數十個不可行的理由,結果不是放棄,便是將先前的決定打個五折。「計算」就像是「長大」的代詞,為我們避過挫折的傷害。
愛一個人真的要計算嗎?究竟是他付賬多,還是我送的禮物貴?究竟是他等我多,還是我早到得較多?
「愛」與「不愛」,都是一個決定,無分錯對。
「就如駕車一樣,究竟走高速公路,還是轉入橫街小路。如何選擇跟本不是重點,只是請及早選定行車線,總能走到目的地,最危險是在分叉路前時左時右,結果就是毀掉車子。」我這樣總結。
當你決定去愛,便單純的為他奮戰到底。沒有搏鬥、不經痛楚的愛,真的會長久嗎?
霓虹燈照在她滲著淚水的眼睛,我感受到她這段苦戀的苦:相愛卻不能相見,各自與病毒、排擠、貪婪搏鬥。繼續忍受著孤單,給雙方一點空間繼續打拼,還是及早離場,免得泥足深陷遍體鱗傷?
「我是否從來沒有長大?」她問道。我沒有回答,只是說:「我們都太多「但是」了。」
我們太多的計算了。今日我決定做一件事,明日便在後面加上「但是」這個連詞,緊接的就是數十個不可行的理由,結果不是放棄,便是將先前的決定打個五折。「計算」就像是「長大」的代詞,為我們避過挫折的傷害。
愛一個人真的要計算嗎?究竟是他付賬多,還是我送的禮物貴?究竟是他等我多,還是我早到得較多?
「愛」與「不愛」,都是一個決定,無分錯對。
「就如駕車一樣,究竟走高速公路,還是轉入橫街小路。如何選擇跟本不是重點,只是請及早選定行車線,總能走到目的地,最危險是在分叉路前時左時右,結果就是毀掉車子。」我這樣總結。
當你決定去愛,便單純的為他奮戰到底。沒有搏鬥、不經痛楚的愛,真的會長久嗎?
Tuesday, July 05, 2005
Sunday, July 03, 2005
From Charity to Justice
星期日凌晨,嚇然發現國際台直播Live 8,看見舞台上這句口號,我的心被猛力的震動了!
20年前,樂手Bob Geldof看見非洲飢荒的消息,發動了史上最大型的籌款活動Live Aid。1億美元的善款,或許是杯水車薪,救活不了數以十萬計的災民。可是這史無前例的演出陣容,帶動了傳媒的廣泛報導,讓活在富裕社會的人聽見活在另一世界的一群的哀號,當日唸小學的我,看見那骨瘦嶙峋、肚子鼓脹的影像,今天仍歷歷在目。
由2個場地,變成8個場地,Live 8應該比Live Aid觸目四倍才對,我竟然只是無意識的亂按搖控鍵,誤闖這個歷史時刻!
20年,不獨規模大了,視野也開闊了。From Charity to Justice隱含著層次的提升:從集液成裘的募捐運動,變成對財富分配不均的批判;從喚醒個人憐憫,化為追求社會公義;由呼籲民間籌集資源,變為向富裕國家領袖施壓,免除貧國債項、推動公平貿易。
Live 8的消息傳出以來,很多人質疑Bob,這樣做有用嗎?台上播出20年前災民的片段,片段最後的鏡頭,是一個依在父親懷中的垂死女孩特寫,Bob說:「就是我們20年前做的事,上星期這個女孩剛完成了農業課程考試」接著這個女孩走到台的中央,在全場感動的掌聲中與Bob擁抱,接著女孩與Madonna擁吻,在天后Like A Prayer的歌聲中走回後台......
我們會常常問:這樣做有用嗎?這樣能改變現實嗎?
我們以為上帝不再聽禱告,以為奇蹟不再。
奇蹟就在我們卻步時溜走了。
令我想起今年的七一。
20年前,樂手Bob Geldof看見非洲飢荒的消息,發動了史上最大型的籌款活動Live Aid。1億美元的善款,或許是杯水車薪,救活不了數以十萬計的災民。可是這史無前例的演出陣容,帶動了傳媒的廣泛報導,讓活在富裕社會的人聽見活在另一世界的一群的哀號,當日唸小學的我,看見那骨瘦嶙峋、肚子鼓脹的影像,今天仍歷歷在目。
由2個場地,變成8個場地,Live 8應該比Live Aid觸目四倍才對,我竟然只是無意識的亂按搖控鍵,誤闖這個歷史時刻!
20年,不獨規模大了,視野也開闊了。From Charity to Justice隱含著層次的提升:從集液成裘的募捐運動,變成對財富分配不均的批判;從喚醒個人憐憫,化為追求社會公義;由呼籲民間籌集資源,變為向富裕國家領袖施壓,免除貧國債項、推動公平貿易。
Live 8的消息傳出以來,很多人質疑Bob,這樣做有用嗎?台上播出20年前災民的片段,片段最後的鏡頭,是一個依在父親懷中的垂死女孩特寫,Bob說:「就是我們20年前做的事,上星期這個女孩剛完成了農業課程考試」接著這個女孩走到台的中央,在全場感動的掌聲中與Bob擁抱,接著女孩與Madonna擁吻,在天后Like A Prayer的歌聲中走回後台......
我們會常常問:這樣做有用嗎?這樣能改變現實嗎?
我們以為上帝不再聽禱告,以為奇蹟不再。
奇蹟就在我們卻步時溜走了。
令我想起今年的七一。
Wednesday, April 27, 2005
Monday, April 25, 2005
Wednesday, April 06, 2005
電影節賽後報告
參與過電影節的人,你會否覺得自己像個馬迷?
一到二三月,影迷都期待著那本數十頁的冊子,通兩三晚宵刨通冊子裡的每個名字、它們的產地和血統,從「專家」的百餘字裡,分析其狀態。隨手翻開影迷手中的冊子,不難發現圓圈交叉螢光筆等「貼」心水的記號。
到門票開賣時,影迷為了買到自己的心水,不少更捨易取難,放棄郵構與網上訂購,選擇排隊遞表格,生怕郵差與伺服器開小差誤事。
收到門票,第一時間檢閱心水是否都齊,只要漏了任何一套,便立即部署補飛追飛,不放過任何一個它。
好戲當然在後頭:所有影迷都懷著亦驚亦喜的心情入場,經歷那數十分鐘的跌盪:時而悶棍、時而驚心、時而震慄、時而動人...完場時,總是高談剛才如何賞心悅目、闊論自己的眼光如何精準。倘若偶有失手,又會大罵冊子裡的貼士是山埃。
當然,來到節終人散,影迷都會來一個賽後報告,評估一下全年斬獲,靜待下季再開纙,儲夠彈藥,下次再盡地一舖!
影迷,不一定是沉迷於電影,而是迷醉於電影節這個考眼光賭運氣的周年玩意!
我的斬獲如何?尚待整理,下回分解!
一到二三月,影迷都期待著那本數十頁的冊子,通兩三晚宵刨通冊子裡的每個名字、它們的產地和血統,從「專家」的百餘字裡,分析其狀態。隨手翻開影迷手中的冊子,不難發現圓圈交叉螢光筆等「貼」心水的記號。
到門票開賣時,影迷為了買到自己的心水,不少更捨易取難,放棄郵構與網上訂購,選擇排隊遞表格,生怕郵差與伺服器開小差誤事。
收到門票,第一時間檢閱心水是否都齊,只要漏了任何一套,便立即部署補飛追飛,不放過任何一個它。
好戲當然在後頭:所有影迷都懷著亦驚亦喜的心情入場,經歷那數十分鐘的跌盪:時而悶棍、時而驚心、時而震慄、時而動人...完場時,總是高談剛才如何賞心悅目、闊論自己的眼光如何精準。倘若偶有失手,又會大罵冊子裡的貼士是山埃。
當然,來到節終人散,影迷都會來一個賽後報告,評估一下全年斬獲,靜待下季再開纙,儲夠彈藥,下次再盡地一舖!
影迷,不一定是沉迷於電影,而是迷醉於電影節這個考眼光賭運氣的周年玩意!
我的斬獲如何?尚待整理,下回分解!
Sunday, March 20, 2005
躲也躲不了
你有照鏡的習慣嗎?我沒有。
起床梳洗,我總是跑來跑去:含著牙刷在電腦跟前讀電郵,拿著毛巾在窗邊望街,目光總是迴避洗手間裡佔了半倒牆的鏡子,即使看也只看頭髮的凌亂程度!
自小都不愛照鏡,自覺生得醜,自悲得很。中學時代,我算是矮小的一類,雖跟女孩子算有兩句,但早已斷定沒有女孩喜歡,只好暗暗偷望喜歡的女孩。
最近節目裡談談「型象」,信主多年,口雖說自己帶著神的型象,但始終覺得不可愛。洗澡時看見鏡中赤著身子的影子,比看見別人的裸體更不自在。
晚上看「星期日檔案」,訪問了幾個「隱蔽青年」(即終日留在家中的雙失青年),不少躲了數年,躲得自信全失,本來青春的面孔,被折騰得面目全非。
我想,每個人都喜歡躲:有人躲在名牌手袋裡、有的躲在前衛衣飾中、有的躲在工作中,儘量令人看不見、認不出真實的自己,避免赤條條的站在人前。
詩篇139:15 "You know me inside and out, you know every bone in my body; You know exactly how I was made, bit by bit, how I was sculpted from nothing into something"
在祂裡面,我們都躲不過避不了,因為祂是我的創造者;在祂面前,只有一個選擇:做回自己。
起床梳洗,我總是跑來跑去:含著牙刷在電腦跟前讀電郵,拿著毛巾在窗邊望街,目光總是迴避洗手間裡佔了半倒牆的鏡子,即使看也只看頭髮的凌亂程度!
自小都不愛照鏡,自覺生得醜,自悲得很。中學時代,我算是矮小的一類,雖跟女孩子算有兩句,但早已斷定沒有女孩喜歡,只好暗暗偷望喜歡的女孩。
最近節目裡談談「型象」,信主多年,口雖說自己帶著神的型象,但始終覺得不可愛。洗澡時看見鏡中赤著身子的影子,比看見別人的裸體更不自在。
晚上看「星期日檔案」,訪問了幾個「隱蔽青年」(即終日留在家中的雙失青年),不少躲了數年,躲得自信全失,本來青春的面孔,被折騰得面目全非。
我想,每個人都喜歡躲:有人躲在名牌手袋裡、有的躲在前衛衣飾中、有的躲在工作中,儘量令人看不見、認不出真實的自己,避免赤條條的站在人前。
詩篇139:15 "You know me inside and out, you know every bone in my body; You know exactly how I was made, bit by bit, how I was sculpted from nothing into something"
在祂裡面,我們都躲不過避不了,因為祂是我的創造者;在祂面前,只有一個選擇:做回自己。
Monday, February 21, 2005
沒有共同語言,哪有對話基礎?
正當西九鬧得「慶烚烚」之際,忽然發現政府就《性傾向歧視法》再作諮詢,一場同志先駒與道德戰士之戰,由此再次燃起。
我沒有既定立場,只是在組織一篇回應文章時,我對自己多一點發現,請看原文: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5953&group_id=82
另一篇更突顯戰場之激烈戰況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group%5fid=82&item%5fid=15381
以下是我對前者的回應:
-------
雞同鴨講
小弟是普通人一個,沒有許多的理論根柢,只可算是胡說亂扯
未進入戲肉先申報:
1. 小弟是基督徒,一直以來接受傳統教會的反同志立場影響
2. 小弟的姊姊是女同志,她跟一女孩子感情隱定,我亦頗感欣慰
在討論同志平權的議題時,我應該是以「好基督徒」作出發,還是「好弟弟」作起點?
在許多這方面的討論中,當中涉及了不少南轅北轍的前設:
1. 人的基本權利是甚麼?
對於同志,或沒有信仰的人士而言,自由選擇是基本人權,在不侵害別人權益的前設下,這權利是絕對的
然而在基督宗教的傳統中,縱使上主容讓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基於上主在創造過程中對人的角色與責任有概定期望(需然在始祖犯罪時,人已偏離了),在這前設下,選擇的權利,應當規範在創造者意旨之下
這是不同「人觀」所衍生的差異。
2. 權利保障的範圍
個人性傾向與「工作」、「學習」、「社交」等等範圍的能力是無關宏旨的,因此應獲得公平對待,這相信亦是社會的共識。
同志亦認為,同志亦有組織家庭的能力及需要,因此應與異性戀者有同等的「婚姻」權利。
但傳統基督信仰對完整家庭的組成亦有概定見解:男與女的結合,並且生養眾多,是上主的原意。
這是不同「家庭觀」衍生的差異。
3. 對於法律的規範範圍
或許基督徒在教會的影響下,習慣在各種「律法」規範下生活,而律法本身是上主對人的生活指引,律法本身就盛載了上主的價值判斷,並且是由上而下的。因此,對於法律亦可能有相似的期望
相對於現代民主社會對法律的觀點,法律是維護不同個體及群體,平衡各方面的需要及利益而設的,是從下而上,即使是小數群體的利益及需要,亦應得到尊重
這是對「法」觀念的差異。
在這重重的差異當中,帶著完全不同的前設,你說還有偈傾嗎?
這裡我嘗試大膽提出一個建設性對話的基礎,一個common ground - 人道立場:不要絕對的人權,也不要絕對神權,人有愛的本能,亦有被愛的需要。
我仍記得主耶穌放走行淫婦人的事蹟,他教我石頭不能叫人轉向真理,而是用愛!
我想,法律不應是審判別人的石頭。
我沒有既定立場,只是在組織一篇回應文章時,我對自己多一點發現,請看原文: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15953&group_id=82
另一篇更突顯戰場之激烈戰況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group%5fid=82&item%5fid=15381
以下是我對前者的回應:
-------
雞同鴨講
小弟是普通人一個,沒有許多的理論根柢,只可算是胡說亂扯
未進入戲肉先申報:
1. 小弟是基督徒,一直以來接受傳統教會的反同志立場影響
2. 小弟的姊姊是女同志,她跟一女孩子感情隱定,我亦頗感欣慰
在討論同志平權的議題時,我應該是以「好基督徒」作出發,還是「好弟弟」作起點?
在許多這方面的討論中,當中涉及了不少南轅北轍的前設:
1. 人的基本權利是甚麼?
對於同志,或沒有信仰的人士而言,自由選擇是基本人權,在不侵害別人權益的前設下,這權利是絕對的
然而在基督宗教的傳統中,縱使上主容讓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基於上主在創造過程中對人的角色與責任有概定期望(需然在始祖犯罪時,人已偏離了),在這前設下,選擇的權利,應當規範在創造者意旨之下
這是不同「人觀」所衍生的差異。
2. 權利保障的範圍
個人性傾向與「工作」、「學習」、「社交」等等範圍的能力是無關宏旨的,因此應獲得公平對待,這相信亦是社會的共識。
同志亦認為,同志亦有組織家庭的能力及需要,因此應與異性戀者有同等的「婚姻」權利。
但傳統基督信仰對完整家庭的組成亦有概定見解:男與女的結合,並且生養眾多,是上主的原意。
這是不同「家庭觀」衍生的差異。
3. 對於法律的規範範圍
或許基督徒在教會的影響下,習慣在各種「律法」規範下生活,而律法本身是上主對人的生活指引,律法本身就盛載了上主的價值判斷,並且是由上而下的。因此,對於法律亦可能有相似的期望
相對於現代民主社會對法律的觀點,法律是維護不同個體及群體,平衡各方面的需要及利益而設的,是從下而上,即使是小數群體的利益及需要,亦應得到尊重
這是對「法」觀念的差異。
在這重重的差異當中,帶著完全不同的前設,你說還有偈傾嗎?
這裡我嘗試大膽提出一個建設性對話的基礎,一個common ground - 人道立場:不要絕對的人權,也不要絕對神權,人有愛的本能,亦有被愛的需要。
我仍記得主耶穌放走行淫婦人的事蹟,他教我石頭不能叫人轉向真理,而是用愛!
我想,法律不應是審判別人的石頭。
Monday, February 14, 2005
許願樹的宿命
也許,他站得太累;也許,他想睡一睡。
他,為了給遊人一個願望,對未來的一點憧憬,努力的挺著腰,支撐著沉重的寶牒。
他,為了讓小村多一點特色,帶來來多一點人氣,數百年來風雨不改,沉著面對千萬祝願的壓力。
他,為了小販的生計,為了廟宇的香火,即使掛滿發霉的橙、受盡煙熏亦在所不計!
乙酉正月三日,他粗壯的手臂發軟了。人們才驚覺,在風雨飄搖的世代為無數人的未來打氣的他,也有軟弱的時候。
樹皮龜裂、汁液逸流、真菌蠶蝕,原來他早已傷痕累累。當他為著人家的未來打拼的時候,他的未來可能只剩四年。
今天,當局與村代表呼籲我們停擲寶牒時,換來的真心話是:「擔心我們的生計受影響。」
失去了創造財富能力的他,只是株普通的老樟樹,即使熬過這場大病痛,或許也逃不過「發展是大道理」的偉大思維慘遭砍掉,劊子手也許是昔日向他祈福的善信!
無數人為了自身向他許願,有誰為他安危祝禱?
他,為了給遊人一個願望,對未來的一點憧憬,努力的挺著腰,支撐著沉重的寶牒。
他,為了讓小村多一點特色,帶來來多一點人氣,數百年來風雨不改,沉著面對千萬祝願的壓力。
他,為了小販的生計,為了廟宇的香火,即使掛滿發霉的橙、受盡煙熏亦在所不計!
乙酉正月三日,他粗壯的手臂發軟了。人們才驚覺,在風雨飄搖的世代為無數人的未來打氣的他,也有軟弱的時候。
樹皮龜裂、汁液逸流、真菌蠶蝕,原來他早已傷痕累累。當他為著人家的未來打拼的時候,他的未來可能只剩四年。
今天,當局與村代表呼籲我們停擲寶牒時,換來的真心話是:「擔心我們的生計受影響。」
失去了創造財富能力的他,只是株普通的老樟樹,即使熬過這場大病痛,或許也逃不過「發展是大道理」的偉大思維慘遭砍掉,劊子手也許是昔日向他祈福的善信!
無數人為了自身向他許願,有誰為他安危祝禱?
Thursday, January 06, 2005
全城愛心泛濫
海嘯無情的沖走無數性命和家園,也沖走我們為利是圖的外衣,喚起全城的愛心,發動大大小小的賑災籌款活動。不論有心或便心,善款總有你的一分幾毫。
然而這份愛心,是出於媒體將災情重覆重覆又重覆所產生的同情心,或是出於為善最樂福有攸歸期待上天保祐的善心,或許暫且不問,但香港人的短暫記憶必定讓愛心迅間?諸腦後。災難似乎難以造成結構性的愛心發現!
以下文章,值得和你分享
-------
只有同情並不足夠/文﹕梁文道
很多人看見南亞地震及海嘯的慘重災情之後,就發現香港果然是塊福地,既不在地震帶上,也少有海嘯的風險。又有很多人發現印尼亞齊省及斯里蘭卡居然有人為了食水和麵包,幹起搶掠打劫的事,於是了解到自己的生活幸福,不愁吃穿,實在要感恩一番。這讓我想起曾經有非政府組織帶一批香港中學生去泰國農村考察,目的是看看全球化對傳統小田農夫生活的影響,結果學生們回來之後的最大感慨竟然是﹕「我有錢買o野,又有書讀,真係好幸福。我以後一定要努力讀書,珍惜光陰」。這種從他人的苦難身上發現自己優越的情緒,好的一面是重新肯定了自己現有生活的價值﹔但壞起來的話,又何異於有些父母故意帶孩子去看乞丐,然後教訓他們「唔努力讀書,第日就會變成咁啦」呢﹖廉價的憐憫只不過是自私的最佳盾牌。
傳媒廣泛報道誘發善心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論》?有一個出名的「中國地震」比喻,說一個普通的英國人由於距離遙遠、情感陌生,因此不會對遠在中國的地震災民生起太大而持久的同情心。對那些認為道德建立在情感之上,而情感又決定於關係親近與否的人而言,這是個經典比喻。近年興起全球倫理學,強調一個人即使對於遠在天邊素未謀面的異國人,也該負有道德責任。這一派學者也喜歡引用亞當.斯密這個比喻,儘管他們不同意道德可以因為距離關係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這個比喻可以用來指出人類願意行善的動機,的確和距離長短相識與否有關。所以在教育學生當世界公民時,多點讓他們認識其他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會使學生更能代入他人的處境,同情共感繼而有所行動。所以前面說的那個非政府組織才會乾脆領?學生去泰國實地考察。
如果善心來自親近的感受,那麼這回傳媒對印尼大地震的災情報道,就實在是最成功的全球公民教育了。直至執筆一刻,各國宣稱捐出的善款就達到了二十億美金,離災難爆發還不到十天。這麼驚人的動員能力,這麼迅速的反應,絕對與世界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有關。我們每天都在電視、電台、報紙和網絡上看到無數的故事和影像,遙遠的難民透過傳媒的中介漸漸成了我們的鄰居,對他們施以援手變成我們不可抗拒的良心指令。
可是我們也得小心,傳媒能夠激發我們的善心,卻也可以遮蔽我們的視線。印尼大地震固然是極端可怕的災害,但這世界上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種類的災害,甚至天天都有災民致死。只是它們是曠日持久的苦難,沒有一場巨大的海嘯那麼具戲劇性﹔只是它們可能是人為的苦難,反而沒有天災那麼容易令人動情。我們的世界每天都有三萬多兒童因為營養不良和欠缺潔淨食水死亡,還有十億人活在極度窮困的環境之中,他們的處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自己造成,甚至是我們可以出一分力去改變的。但是傳媒固然沒有持續報道和跟進的興趣,我們對於無力防止的自然災害的同情,也遠比我們可以付諸行動去加以阻止的人為破壞大得多。
有美國傳媒把印尼大地震比喻作亞洲的「九一一」,可見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講,「九一一」就是他們所知的最大災難了。但是早在「九一一」之前,英美帶頭實施的伊拉克經濟制裁,就造成了數十萬伊拉克平民死於飢餓和疾病。而「九一一」之後正當美國預備攻擊阿富汗時,它更要求巴基斯坦切斷對阿富汗的糧食援助,導致數百萬與塔利班無關的平民立刻陷入饑荒。「九一一」當然可怕,但是世界各地的人為災禍不見得就比「九一一」的規模來得小,它們的災民也不見得要比紐約居民更富裕更不需要援手。
回到這回海嘯的受災地區,印尼的官僚作風和亞齊省基建不足,是救援行動受到阻礙的主要原因。但印尼身為世界銀行口中「全球化的模範生」,其政府能力何以如此不濟﹖向來人權紀錄糟糕的亞齊省則是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在亞洲的大本營之一,擁有大量的油井和天然氣管,當地居民又怎麼會活在一個連基礎道路設施都不足夠的環境之中呢﹖我們又注意到可口可樂公司捐出大量瓶裝食水到印度受災地區,那就更是諷刺了。長期以來,印度多個省份的可口可樂工廠都被當地農民批評,因為那些工廠不只排放了超出歐美標準的化學物品污染水源,還過量地抽取本就欠缺的食水。有印度學者甚至指出「每一瓶可樂都是印度農民的血液」,生產可樂造就了就業人口之餘卻破壞了人數更多的農民生計。有些農民就是無法務農為生,才到沿海區域靠補魚過日子。
再說專家們倡導的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其實就算真有這麼一個系統的存在,當警報發出的時候,住在印度沿海貧困漁村的老百姓能收到警報嗎﹖他們可能整條村子只有一台收音機,對?那半小時內來到的海嘯,事前如何通知全村居民呢﹖可見救災不是短期的食物供應和醫療復康這麼簡單,它還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長遠工程。
個人消費掀動他國發展
全球倫理學的基礎之一,是我們每一個個人的行為都可能會影響到地球另一端陌生人的生命。例如我們的消費行為就不再只是衡量個人消費能力然後購買滿足感這麼簡單了,它們可能還會影響到世界某個角落居民的生活環境。因此香港這一刻對於鄰邦史無前例的同情心,有必要轉化成一種真正具有全球公民意識的道德情感,而這種道德情感需要知識去理清我們和地球上其他人的關係,需要不斷反省的韌力,還需要行動的勇氣。要做世界公民,光有一時的同情心氾濫是不夠的。
然而這份愛心,是出於媒體將災情重覆重覆又重覆所產生的同情心,或是出於為善最樂福有攸歸期待上天保祐的善心,或許暫且不問,但香港人的短暫記憶必定讓愛心迅間?諸腦後。災難似乎難以造成結構性的愛心發現!
以下文章,值得和你分享
-------
只有同情並不足夠/文﹕梁文道
很多人看見南亞地震及海嘯的慘重災情之後,就發現香港果然是塊福地,既不在地震帶上,也少有海嘯的風險。又有很多人發現印尼亞齊省及斯里蘭卡居然有人為了食水和麵包,幹起搶掠打劫的事,於是了解到自己的生活幸福,不愁吃穿,實在要感恩一番。這讓我想起曾經有非政府組織帶一批香港中學生去泰國農村考察,目的是看看全球化對傳統小田農夫生活的影響,結果學生們回來之後的最大感慨竟然是﹕「我有錢買o野,又有書讀,真係好幸福。我以後一定要努力讀書,珍惜光陰」。這種從他人的苦難身上發現自己優越的情緒,好的一面是重新肯定了自己現有生活的價值﹔但壞起來的話,又何異於有些父母故意帶孩子去看乞丐,然後教訓他們「唔努力讀書,第日就會變成咁啦」呢﹖廉價的憐憫只不過是自私的最佳盾牌。
傳媒廣泛報道誘發善心
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感論》?有一個出名的「中國地震」比喻,說一個普通的英國人由於距離遙遠、情感陌生,因此不會對遠在中國的地震災民生起太大而持久的同情心。對那些認為道德建立在情感之上,而情感又決定於關係親近與否的人而言,這是個經典比喻。近年興起全球倫理學,強調一個人即使對於遠在天邊素未謀面的異國人,也該負有道德責任。這一派學者也喜歡引用亞當.斯密這個比喻,儘管他們不同意道德可以因為距離關係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這個比喻可以用來指出人類願意行善的動機,的確和距離長短相識與否有關。所以在教育學生當世界公民時,多點讓他們認識其他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會使學生更能代入他人的處境,同情共感繼而有所行動。所以前面說的那個非政府組織才會乾脆領?學生去泰國實地考察。
如果善心來自親近的感受,那麼這回傳媒對印尼大地震的災情報道,就實在是最成功的全球公民教育了。直至執筆一刻,各國宣稱捐出的善款就達到了二十億美金,離災難爆發還不到十天。這麼驚人的動員能力,這麼迅速的反應,絕對與世界傳媒鋪天蓋地的報道有關。我們每天都在電視、電台、報紙和網絡上看到無數的故事和影像,遙遠的難民透過傳媒的中介漸漸成了我們的鄰居,對他們施以援手變成我們不可抗拒的良心指令。
可是我們也得小心,傳媒能夠激發我們的善心,卻也可以遮蔽我們的視線。印尼大地震固然是極端可怕的災害,但這世界上其實還有不少其他種類的災害,甚至天天都有災民致死。只是它們是曠日持久的苦難,沒有一場巨大的海嘯那麼具戲劇性﹔只是它們可能是人為的苦難,反而沒有天災那麼容易令人動情。我們的世界每天都有三萬多兒童因為營養不良和欠缺潔淨食水死亡,還有十億人活在極度窮困的環境之中,他們的處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自己造成,甚至是我們可以出一分力去改變的。但是傳媒固然沒有持續報道和跟進的興趣,我們對於無力防止的自然災害的同情,也遠比我們可以付諸行動去加以阻止的人為破壞大得多。
有美國傳媒把印尼大地震比喻作亞洲的「九一一」,可見對於很多美國人來講,「九一一」就是他們所知的最大災難了。但是早在「九一一」之前,英美帶頭實施的伊拉克經濟制裁,就造成了數十萬伊拉克平民死於飢餓和疾病。而「九一一」之後正當美國預備攻擊阿富汗時,它更要求巴基斯坦切斷對阿富汗的糧食援助,導致數百萬與塔利班無關的平民立刻陷入饑荒。「九一一」當然可怕,但是世界各地的人為災禍不見得就比「九一一」的規模來得小,它們的災民也不見得要比紐約居民更富裕更不需要援手。
回到這回海嘯的受災地區,印尼的官僚作風和亞齊省基建不足,是救援行動受到阻礙的主要原因。但印尼身為世界銀行口中「全球化的模範生」,其政府能力何以如此不濟﹖向來人權紀錄糟糕的亞齊省則是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在亞洲的大本營之一,擁有大量的油井和天然氣管,當地居民又怎麼會活在一個連基礎道路設施都不足夠的環境之中呢﹖我們又注意到可口可樂公司捐出大量瓶裝食水到印度受災地區,那就更是諷刺了。長期以來,印度多個省份的可口可樂工廠都被當地農民批評,因為那些工廠不只排放了超出歐美標準的化學物品污染水源,還過量地抽取本就欠缺的食水。有印度學者甚至指出「每一瓶可樂都是印度農民的血液」,生產可樂造就了就業人口之餘卻破壞了人數更多的農民生計。有些農民就是無法務農為生,才到沿海區域靠補魚過日子。
再說專家們倡導的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其實就算真有這麼一個系統的存在,當警報發出的時候,住在印度沿海貧困漁村的老百姓能收到警報嗎﹖他們可能整條村子只有一台收音機,對?那半小時內來到的海嘯,事前如何通知全村居民呢﹖可見救災不是短期的食物供應和醫療復康這麼簡單,它還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長遠工程。
個人消費掀動他國發展
全球倫理學的基礎之一,是我們每一個個人的行為都可能會影響到地球另一端陌生人的生命。例如我們的消費行為就不再只是衡量個人消費能力然後購買滿足感這麼簡單了,它們可能還會影響到世界某個角落居民的生活環境。因此香港這一刻對於鄰邦史無前例的同情心,有必要轉化成一種真正具有全球公民意識的道德情感,而這種道德情感需要知識去理清我們和地球上其他人的關係,需要不斷反省的韌力,還需要行動的勇氣。要做世界公民,光有一時的同情心氾濫是不夠的。
Saturday, January 01, 2005
海嘯的震慄
海嘯的震慄,不止於那人命的失去、家園的破壞,更令人不安的是「弟兄姊妹」的言行
請看時代論壇留言版的留言: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某些人認為海嘯是上主對回教國家和東南亞色情事業的懲罰
這是我剛貼的回應:
麻瘋病人就是不潔,妓女就是罪人...
你們只會指著他們的不義來自義?這跟法利賽人有何分別?這是主耶穌最為憎惡的行徑!
將律法據為己有,將神的公義審判私有化。作為基督的追隨者,你真的有追隨基督的腳蹤嗎?
主耶穌看人不只是罪人,也是受罪者,他不停留於責罵,更與他們同喜同悲,伸出醫治與卸罪之手!
你們真的是基督徒嗎?
我跟你們,讀的是同一本聖經嗎?追隨的是同一位主嗎?
請看時代論壇留言版的留言:
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某些人認為海嘯是上主對回教國家和東南亞色情事業的懲罰
這是我剛貼的回應:
麻瘋病人就是不潔,妓女就是罪人...
你們只會指著他們的不義來自義?這跟法利賽人有何分別?這是主耶穌最為憎惡的行徑!
將律法據為己有,將神的公義審判私有化。作為基督的追隨者,你真的有追隨基督的腳蹤嗎?
主耶穌看人不只是罪人,也是受罪者,他不停留於責罵,更與他們同喜同悲,伸出醫治與卸罪之手!
你們真的是基督徒嗎?
我跟你們,讀的是同一本聖經嗎?追隨的是同一位主嗎?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