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過電影節的人,你會否覺得自己像個馬迷?
一到二三月,影迷都期待著那本數十頁的冊子,通兩三晚宵刨通冊子裡的每個名字、它們的產地和血統,從「專家」的百餘字裡,分析其狀態。隨手翻開影迷手中的冊子,不難發現圓圈交叉螢光筆等「貼」心水的記號。
到門票開賣時,影迷為了買到自己的心水,不少更捨易取難,放棄郵構與網上訂購,選擇排隊遞表格,生怕郵差與伺服器開小差誤事。
收到門票,第一時間檢閱心水是否都齊,只要漏了任何一套,便立即部署補飛追飛,不放過任何一個它。
好戲當然在後頭:所有影迷都懷著亦驚亦喜的心情入場,經歷那數十分鐘的跌盪:時而悶棍、時而驚心、時而震慄、時而動人...完場時,總是高談剛才如何賞心悅目、闊論自己的眼光如何精準。倘若偶有失手,又會大罵冊子裡的貼士是山埃。
當然,來到節終人散,影迷都會來一個賽後報告,評估一下全年斬獲,靜待下季再開纙,儲夠彈藥,下次再盡地一舖!
影迷,不一定是沉迷於電影,而是迷醉於電影節這個考眼光賭運氣的周年玩意!
我的斬獲如何?尚待整理,下回分解!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7 comments:
這個講法...我會說是很KK,哈!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電影本身,其次是那節日氣氛。至於自己貼得對不對...我倒從沒想到這些。哈!
噢,香港電影節已經收檔了嗎?
除了最早辦的幾屆之外,已經好多好多年沒有很熱切去哄電影節了。最「難忘」是某年某天,看戲看到病了 -- 那次一天之內定焦在銀幕太久,跟著一段日子,只要視線定焦在前面某個距離就馬上反胃,好搞野。
後來到了某個階段,工作和生活實在太多變數和不變的數,根本負擔不起預先訂票的時間代價,就跟電影節疏遠了。
其實這個講法不很KK,我根本不是一個影迷。我和飲者一樣,因工作變數太多,多年不敢參與,反而是老婆的戲癮更大,很有心機的細閱冊子。
我發現身邊的仍有朋友真對電影節充滿期待,不適捱夜看冊子、親身交表、請假看戲,最狼的一個花了二千多元。
我的確對電影節的文字簡介抱不信任態度,因為年青時屢次受騙。揀戲,直覺與運氣缺一不可!你說不像下注嗎?
有時覺得能夠預先刨電影節「戲經」落注,然後又可以日以繼夜忘我地走幾場,是有閑人士的玩意。大學畢業之後三年,已經不可能再玩呢個遊戲了。唔駛返工麼,大佬!
我指很KK,不是說你是影迷,而是說你作出的比喻。
至於你們說的「貼」出現問題,會否是「預習」太少所致?我會先選導演,之後是國家,也要在「前衛眼」那section選一兩部。多年以來,我只是出過一次嚴重事故。
香港國際電影節,算是辦得相當出色。飲者說那是閒人的玩意,我反覺HKIFF最是親民。看倫敦及三藩市的電影節,票價極費,片目奇少。電影節成了有個錢的中年人玩意,與HKIFF的觀眾層極為不同。至於KK你那朋友用了二千大元,我想會否是他太傻?他大可買張影迷通行證,怕滿坐的場次早點排隊即可。友人知道自己最後一年在學院中工作,最後一次買通行證,共看電影34部,抵左,又有興奮收獲。
至於電影節的參與程度,適隨專便。沒有人規定你要日看夜看又趕場,我總不信全部觀眾也是學生哥。飲者,知你忙啦!但係都要睇戲架,大佬!
選國家選導演,基斯迪的挑戲過程不很馬迷看往績血統挑馬嗎?通行證不易得,朋友本來就是想買,只是早已沽清,原來香港真的有麼多閒著又壘水的影迷呀!
哈!我不是不同意你的比喻,只是我不會這樣想,而這想法又好KK。
不過我仍不太同意看電影節的人是閒著的人。我哥工作時仍會看電影節,他忙到出汁,我跟本沒機會見他一面。上班,看場7點又或是9點之後又回公司工作。見他,或許是在戲院。不是得閒不得閒的問題,只是你如何選擇而已。
講咁耐,你好像還沒有說你的“賽後報告“。
Post a Comment